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文化园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徽州三雕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4日   阅读次数:8967次  

徽州三雕是一种地方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01

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始建于宋,大修于明嘉靖年间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艺术就是一个佐证。古祠木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种图案。在艺术上有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各种荷花随风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要是从含义来看,荷花图意味着"和为贵",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02

 

徽州三雕

古代徽州辖地包括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徽州三雕"为古代徽州地区明清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徽州三雕只出现在古徽州而不是其他地方?

第一,徽商巨贾,光宗耀祖。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做了一辈子生意的徽商们,为了回报桑梓同时也为了叶落归根、光宗耀祖,他们有财力、有欲望在家乡修祠堂、树牌坊、建宅第、造水口,也有足够的财力和雅趣用于精雕细刻,以尽显其豪华富贵之气势,徽州三雕应运而生。

第二,精雕细刻,变相越限。在“重农抑商”的时代,徽商心态始终处于压抑窘境,一方面想借此大兴土木之机大肆张扬些微释放,但另一方面又限于礼制法规不得超越限制,于是只得将财力、精力和发泄欲全部花在精雕细刻上面去,来个变相越限,照样辉煌壮观。

第三,能工巧匠,尽施绝技。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国画大师黄宾虹就曾评价“徽州多奇杰异能之士”。扬州园林大多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曲阜孔庙大成殿石柱上的雕龙也出自徽州匠人之手。正因为徽州有这么多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才使得徽州三雕艺术特色独具、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03

 

工艺

传统“徽州四雕”之一。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宏村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

 

砖雕

砖雕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艺术,尤其以民间建筑最为花样繁多,是古代中国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相传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他看那些徽商会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钿往外掏,眼馋得很,便买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鲍四几年生意一做,赚了无数的钱财,竟成了徽州首富。他非常得意,就处处表现自己有钱,在淮安修了鲍四庙,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条鲍四街,说自己钱财无数。这时一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来到鲍四面前一个嵇首说:“鲍老板,你别吹牛,世上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什么钱财无限。”鲍四听了涨红了脸,说:“你会什么技艺!”中年妇女说:“我会做莲花”鲍四不信,凭借自已钱多,提出要打赌,自己一步放一个元宝,对方得跟着放一朵莲花,一决输赢。那妇人满口答应,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跟在后面放上一只元宝。这样一步一放,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还有,但鲍四的元宝没有。鲍四只好认输,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鲍四一下身无分文,只得砸了庙中的自身像,凑了点盘缠,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旧业——烧窑。有人告诉他那以莲花赌元宝的妇女是观世音,鲍四领悟,“钱财有限,技艺无穷”是神仙教诲,从此一心归门烧砖,由于对莲花印象太深,便烧起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三年后,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乡大兴土木,修词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被广泛应用。从此徽州砖雕发展起来,名扬全国。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明代砖雕的风格过趋粗扩、推拙而朴素;明末清初,由于富商们对豪华生活的追求,因此清代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楼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最多约有9个层面,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划,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凸现出来。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饲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它们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寻味。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本世纪80年代,随着徽州古建材料公司的成立,砖雕作为一种实用装饰艺术重新恢复了生机。

04

 

徽雕支系

婺源三雕是指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境内明清古建筑中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时期徽商兴起,“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于鼎盛,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段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明万历二十四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兴建于婺源县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可视为“婺源三雕”最初的实例,其后,明代吏部尚书余懋衡也于天启六年在理坑兴建“上官卿第”。清顺治十六年余维枢兴建“司马第”,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清康熙二十年婺源县北部古坦乡黄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婺源县思溪、延村建“商宅群”,这些建筑的装饰物呈现了“婺源三雕”极盛时的气象。

“婺源三雕”虽附属于徽派建筑,但它冶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婺源三雕”取材十分严格,砖一定要用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石则须用安徽的“黔县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细木雕则用纹理细密的楠、枣、杨、桃等。各种刀法是“婺源三雕”的关键所在,其特点在于不拘一法,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故而圆雕、浮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极为常见。从别号“雕三雕”的刘三元始,“婺源三雕”的技艺自成谱系与“徽州三雕”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扶持

"徽州三雕"的传统制作技艺历来在民间建筑与雕刻行业中广为流传,1979年以后,一批古建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三雕"老艺人被重新组织起来,并开始带徒授艺。但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传统雕刻技艺逐渐被人们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黄山市的方新中、冯有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05

徽州三雕题材受儒文化的影响殊深,多为情节化的人物、故事,如神话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动物图案多翻腾、舞跃姿态,如狮子、麒麟、马、鹿等。花鸟图案、品类繁多,多以独枝花卉、缠枝花叶等形式展开。博古图也是常用图案;而北京砖雕题材以自然花草为主,或组合吉祥图案,间或有些博古,但人物故事图案十分稀少。河州砖雕受伊斯兰教教规制约,一律为植物及几何纹,不用动物、人物纹饰。

徽州三雕是中国民间情趣与文人情趣的完美结合,三雕反映了新安理学的影响,强调了社会教化功能,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三雕作品充分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语言的特点,是民间艺人主观的意志的充分体现。徽州三雕中这种极富装饰味的、稚拙天真的艺术造型,融汇了秦汉以来中原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徽州地域文化丰富营养,因而产生了既玲珑剔透,又清新雅致的独特面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朵奇葩。(文章系转载)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