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江淮大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江淮大地

安徽制造业实现“皖美蝶变”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8日   阅读次数:823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都对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国家经济命脉所系;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要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安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十年磨一剑,一张蓝图绘到底,工业经济发展呈现“规模总量突破、质量效益跃升、产业能级跨越”的良好态势,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制造强国建设中书写了“皖美篇章”。

  思想领航开辟制造强省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先后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制造强省”万人大会及3次“民营经济”大会,连续4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编制实施“十大高成长产业行动计划”、“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出台制造强省、数字经济、机器人、集成电路、“三首一保”、中国声谷、5G等“政策10条”,每年评选发布制造业发展10强、10快县(市、区),安徽工业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位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长三角第一位;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制造业增加值先后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位。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报告显示,安徽制造业营商环境排名居全国第七,其中“政策”项排名全国第二;工信部11次刊登安徽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工作成效做法并上报中办国办;近三年来,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00余篇。

  锻长补短打造优势产业新地标

  安徽坚持“科创+产业”“龙头+配套”“基地+基金”,深入开展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培育千亿元产业1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5家,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4%,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提高到9%,成为全省工业第二大行业、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芯屏器合”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400余家,入选国家“十四五”重大生产力布局,部分龙头企业在车规级、手机快充芯片领域实现本土突破。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面板产能约占全球的10%、产业收入占全国的20%,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

  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全球领先,“中国声谷”是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378亿元、入园企业达1423家。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位,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梯次培育构建优质企业新生态

  安徽坚持把企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成长路径,打造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圃”葱郁的企业成长“热带雨林”。

  铺天盖地有数量。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先后出台“民营经济政策30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等政策,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0.4万户提升至2021年的179.2万户、增长4.9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6%提高至60.8%。

  “专精特新”提质量。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第一个修订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第一个出台国家级“小巨人”奖补政策,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18户,已占规上中小工业企业17.7%的数量,贡献了28%的营收和利润;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29户,居全国第八。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22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上市19家,创历年新高。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8次专刊总结推广安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典型经验做法。

  顶天立地强脊梁。培育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企业5户、百亿元企业50户,中国500强企业8家,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三年入围“世界500强”。

  创新驱动激发供给改革新动能

  积极主动去产能。以“双碳”倒逼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在全国率先实现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全部关闭,取缔地条钢320万吨,累计淘汰炼铁、炼钢产能859万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任务。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7%,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29家,居全国第六位;绿色园区14个,居全国第二位。

  持之以恒强创新。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坚持“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卷”,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四大工程”,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国的1/10,居全国第三位,去年8项制造业“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三首”产品988项,京东方巨型“雪花”屏、全色光显“雪屏幕”、科大讯飞便携翻译设备等一批“安徽智造”闪亮冬奥、惊艳世界。

  坚持不懈铸精品。大力实施“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每年培育省级新产品500个以上、工业精品100个以上;创新开展“精品安徽 皖美智造”主题宣传,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日开播以来,180多家企业登上央视舞台,累计触达用户突破450亿人次,有力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安徽产品”向“安徽品牌”升级。

  数字赋能拓展转型升级新空间

  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牵引,建立“亩均英雄”大数据平台。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土地15.35万亩;扎实开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自2019年以来,累计带动1.3万户规上企业更新各类设备121万台套以上,重点行业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能源利用率提升18%左右。

  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支撑,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支持政策。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30个,其中工信部试点示范30个,位居全国前列。科大讯飞图聆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自2021年9月上线运行以来,累计集聚5159款工业APP、服务企业超5万家。

  以分行业典型示范为路径,持续开展“千企诊断、万人培训”。推进“皖企登云”提质扩面,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57%、居全国第五位,涌现出“三链融合”“工业拼多多”等10余种数字化转型模式。合肥美的洗衣机、联合利华等荣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最高荣誉“灯塔工厂”;全椒海螺建成全球首个水泥行业智能工厂,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低20%、生产效率提升20%,在海螺集团复制推广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28万吨、减排CO2100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0亿元。来源:安徽省经信厅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