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商会
杨桂生:科技创业立潮头
他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使落后发达国家20年的我国工程塑料技术水平有极大的提升;
他是一位年轻的创业者,闯出了一条我国科研院所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之路;
他是一位年轻的带头人,带出了一支建设我国工程塑料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的人才队伍。
“博士生当起推销员”
1992年冬天,杨桂生带着从研究所里借来的2000元差旅费,在上海做起了推销员,推广自己的工程塑料技术。他的第一笔生意是和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合作的,当时上海大众正致力与国产轿车的开发,对这一既省成本又节能的成果大为赞赏。首战告捷,杨桂生信心倍增,开始筹划工程塑料的产业化之路。正当他为筹集资金为难时,闵行区有关部门看中了他,并由区工业局出面,贷给杨桂生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993年,杨桂生不顾他人的非议和中科院的反对,带着工程塑料技术“跳进”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创建了杰事杰新材料公司。
杰事杰开业后的第一笔生意,是将风扇材料的技术转让给了安徽一家空调企业,只收技术转让费。按照合同约定,该厂付给杰事杰150万元的技术转让费。凭借这项技术,这家风扇厂的年销售额曾达到2亿元。技术转让的成功让杰事杰在业内出了名。这时海尔集团找到杨桂生,希望他为家用洗碗机研制一种工程塑料内胆材料。这次杨桂生按照自己搞产业化的设想,没有出卖技术,而是大胆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将技术作价16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近千万元,开始了产业化的过程。如今,杰事杰已为全国的汽车、航空、电器、通信等行业,提供了四个系列,百余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产品被大众、夏普、五十铃、海尔、春兰、长虹、格力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广泛采用。
从“科技创新”到“科技创业”
杨桂生没有起伏跌宕的产业发展经历,因为他始终站在中国工程塑料的制高点上。“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领跑者用他们的成功,精彩诠释了这一市场“法则”。 这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魅力:杰事杰新材料股份公司,近三年光专利就“卖”了1.5亿元,赢得竞争优势。
企业能否永续发展,是精明的创业者必然要考虑的问题,根基不实,势中垒卵。创业成功的企业实际上很难满足既得的业绩,创业的欲望依然薄发,往往要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寻求更大的发展而不固守旧业。从中国企业发展历程来看,有两种方式颇可参考,一是利用优势产品开拓广阔的市场,争取最大的利润空间;一是运本运营,品牌扩张,走低成本之路,开拓市场份额同时扩大企业规模,催生大企业,其核心的观念都是放眼大市场,其共同的前提是“做大”之前先“做强”,而杨桂生靠的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优势。
“杰事杰”,这一标识蕴涵着杨桂生对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文化理念的理解。杰事杰商标是杨桂生亲自设计的,由英文GENIUS和汉字杰事杰组成,寓意着团结杰出的人才,共同探索一条产业化的道路,成就杰出的事业。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杰事杰公司始终将人才的集聚、培养和选拔作为公司工作的核心,“万世基业,选材为本”。 杰出的事业,吸引了杰出的人才。在这里,员工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其中本科以上的员工超过80%,中高级管理人员中曾在跨国公司任职的占32%,形成了工程塑料研究开发和高科技产业化的“人才高地”。同时,信息时代下的杰事杰更理解沟通、协作的重要性。为了帮助那些早已习惯了“研究所”式工作方式员工尽快适应企业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灌输给员工,杰事杰开展了很多形式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包括每半月一期的《杰事杰报》、现场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杰事杰管理论坛”、每月一次的“管理月月谈”、每年12期的教育培训等。
就像杰事杰员工形容的那样,拥有多年学术研究背景的杨桂生更像是一个儒雅的学者而不像是一个生意人,而从2001年有初步的想法到2003年真正付诸实践,杰事杰在技术环节和经营模式上,从基础研发平台的搭建到市场和销售体系的建立上,杨桂生演绎了这一场由科技创新到科技创业的经典之作。
“技术增值”成就产业化
中国成功的创业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无不验证着这样一条规律:在创业之初,他们把最突出的优势当成划开市场的利刃,成功地进入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依靠市场敏感,巧妙地回避企业劣势,让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在完成原始积累和企业修炼后,开始着手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而在其创业期和初期发展阶段由于经营手法的组合和运用的各有侧重,他们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经营模式,一时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
杨桂生把自己推行的“技术+市潮”的跳跃发展策略总结为“技术增值模式”,而其产业发展属于常见的“水到渠成”的方式:研发、转化、市场、开设分公司、参股,杰事杰至今已拥有4家控股企业和5家参股企业。杰事杰公司似乎并不急于进入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技术+市场”的模式,秉承内敛思路。
科学家预言,人类在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金属时代后,在20世纪末人类步入了塑料时代。而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产业化”望而却步的时候,杰事杰已经成功实现了从“研究所”向产业化、市场化转变,现在又有了新的目标。目前,公司已成为上海市和中国工程塑料行业第一家获得高新技术上市资格的企业,占地200亩的“杰事杰R&D中心”正在上海这片热土矗起。杨桂生的目标是,力争在今后几年,把公司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塑料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新企业集团。
市场价值是“试金石”
有人说,博士下海就像把一只笼子里张大的鹰,放飞到狂风暴雨的自然界中,虽然鹰飞翔的本领很高,但对环境的不熟悉却让他们的生存显得凶多吉少。可以肯定的说,并不是每个博士都适合走创业之路,博士下海的长处是他们技术上的优势,但办企业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需要有把握市场的经营头脑,需要有对人、财、物的管理能力,事实证明,杨桂生在每个方面都可算上是高手。
定位准确——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工程塑料,并且具有该领域的多项专利技术;
管理有方——他推行的“技—工—贸”发展模式把技术的价值无限放大,开拓引领市场;
市场信赖——政府是最好的公关广告,杨桂生凭借技术,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
用财有道——获得政府的启动资金,选择大企业并利用其知名度开拓市场,无形中省去很多市场投入。
如果说技术文明的进步历史中,材料的应用可以作为一个衡量视角的话,那么不难发现,石器、青铜、钢铁相继统领世界,而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可称之为钢铁称雄世纪。但是钢铁时代已渐成明日黄花,工程塑料正在大规模的取代它。工程塑料也称“赛钢”,由于其优良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然而,我国工程塑料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塑料进口国。这正是杨桂生及其杰事杰公司崛起的空间。从大别山走来的杨桂生,以振兴我国工程塑料技术为己任,年仅27岁就成为我国首位工程塑料博士,31岁被中科院破格提拔为研究员,填补了我国工程塑料领域的多项空白,成为中国工程塑料行业的代表性人物。同时,在这样一个新兴的行业里,杨桂生从2000元起步,到2005年销售和资产年增长率均超过190%,年产值7亿元,通过不懈的追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打破了工程塑料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
衡量科技人员价值,真正的“试金石”,不仅是论文数量,而且是他的研究成果究竟创造了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衡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在于能否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由于在新材料领域的突出建树,杨桂生被国内外权威媒体评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他把所有的力量都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上,因为占据了新材料行业的一个制高点,自当足以傲视群雄。然而,“产业+资本”的模式是企业扩张的必然之路,当杰事杰公司昂首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时候,其能撬动的巨大能量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图景?我们拭目以待……
下一条:谢裕大”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