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协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协会要闻

李思聪:一个打造担保商业航母的安徽人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5日   阅读次数:2861次  

人物篇

李思聪:一个打造担保商业航母的安徽人

一个构筑担保商业帝国的安徽人

/ 李 猛

人物档案

【身份背景】

李思聪,经济师、MBA,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广州银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中盈盛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番禺银达科技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中山银达担保投资公司董事长、广东银达典当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风险投资促进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民营商会顾问、广州市工商联常委、《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理事等多项社会职务。

李思聪长期从事金融、投资业务,具有丰厚的金融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成功创建并运作多家大中型公司,熟悉实业投资,精通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是一位卓有见识的金融家、企业家。2003年被评为“首届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之一、2004年荣获“新世纪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称号、2005年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家”称号、2007年荣获“2007中国企业创新优秀人物”称号、2008年度荣获“最具影响力徽商”称号。

【战略使命】树立银达担保信用品牌,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提升。

【企业精神】创新、务实、规范、高效。

【经营宗旨】依托担保资本实力,凭借风险控制技术,提供优质信用担保,辅助企业信用升级。

【经营理念】贴近政府经济政策,以诚取信金融机构,增值服务中小企业,共建社会信用体系。

【工作作风】严谨、务实、到位。

【企业价值观】信、仁、义、礼、智、廉。

一台笔记本、一部电话,透过笔记本上的视频窗口,200886日九点一刻,笔者面对面和李思聪坐定之后,视频采访正式开始。

视频里的李思聪虽然身在广东,但是通过几句话交谈之后,笔者感受到他仿佛就坐在笔者的面前,接受笔者的采访。一个真实而谦逊的担保领航者,严谨而朴素地开始纵谈和分享他的事业与梦想。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笔者虽不能越过空间,直接和李思聪面对面进行交流,但是透过视频里的影像,李思聪的初步印象迅速在笔者脑海里勾勒了出来:

面容俊朗、态度随和、温文尔雅,但在温雅背后,又不乏透露出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领导风范、儒商的气概……

 

励志

“那时候年轻,不安于现状,有点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还是可以做点事的,不喜欢循规蹈矩,同时这也是一种挑战。有句话不是叫作‘性格决定命运’嘛。”李思聪一语中的,直截了当的开场白表明了自己对当初选择的无悔。

1959出生的李思聪,可以说是一半四川人,一半安徽人。他祖籍四川,生长在安徽的“铜都”——铜陵。出生于五零、六零年代,而今已然功成名就的大多数企业家似乎都有过这样一种相似的经历,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曾经都有一份安逸的工作,尔后因为自己的不甘于寂寞,毅然决定辞职下海,踏入商圈。

李思聪也有过这样一种相似的经历,但却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981年,像那个时期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一样,李思聪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银行工作,开始从最基层做起。1993年,邓小平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南巡,那时候,中国的商品经济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纷纷下海。也正是在这一年,李思聪也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结束了被他称之为“旱涝保收”的安逸工作。

李思聪说:“1993年中期,在中国还没有担保,国家也没设立这种机构。”但是,由于有在银行工作从事过金融、经济等方面的经验作为资本,李思聪下海后便开始为一些企业提供关于融资等方面的知识咨询,如资金拆借、国债回购、股票买卖等,而这也成为他积累原始资本的手段之一。

1981年至1993年,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工作历程,使李思聪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在广东商海拼搏了6年之后的2000年,李思聪所创办的银业公司的资产规模已达2亿元之多,用李思聪的话说是“算是有了一点资本”。从199310月中国信用担保机构试点起步至2000年,中国担保机构仍处在试验阶段,“我那时候就看好这个行业,所以就注册了这个公司,就是广东银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李思聪面带着微笑告诉笔者,“在当时,这是广东第一家担保公司。”

 

创业

广州银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这时的李思聪如同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一样俯瞰脚下商海,准备在实业领域施展拳脚。不料出师不利,中途业务发展受阻,加上朋友背信弃义,银业公司实业发展一度受挫,李思聪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扎实的金融功底转战金融证券领域,终于扭转了当时不利局面。

广州银业从1994年到2000年经过六个年头的发展,企业规模、企业资本等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发展成为一家集多种经营为一体的投资集团,资产额逾2亿。

李思聪认为,民营企业发展实业是立足之本,而实业投资在项目选定之后最关键的就是资金投入。1999年底、2000年初,银业集团因为前期资金及后续配套资金问题而丢失了几次大商机,在李思聪的心里,贷款的念头逐渐浮出水面。但是,当时银业公司所面临的困难是没有也无法提供银行合适的抵押物,从而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这个困难着实把李思聪给难住了。

这时候,李思聪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贷款需求所遭遇的困境是不是只有银业一家呢?并逐渐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了整个社会的高度。李思聪经过思考,结果出来了,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个案。

李思聪认为,眼下中国经济虽然已进入市场化运作,但金融机构的贷款传统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小企业信贷规模中绝大部分仍是纯抵押贷款,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一方面政府要求提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面临资金匮乏的困境,各商业银行存贷比十分低下,资金使用效率很难充分发挥。

如何沟通好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如何使银行愿意把钱拿出来贷给中小企业,为其发展创造利益、使双方都产生价值?这就需要一个“人”来充当红娘,以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作为企业和银行搭建信用的桥梁。而大力发展担保机构,便是其中最主要最合适的策略。

1999年,恰逢国家有关部门倡议政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此为由头,全国部分省、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出现了以财政出资为代表的担保机构,以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资助。但是,由于相关运行机制、政策等原因,全国仅有的十几家担保机构步履盘跚,经营举步维艰。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何在?经过深思熟虑,李思聪认为:当时担保机构的运转资金是由政府支付的,此类机构大都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在经营担保业务(当时中小企业促进法未实施),其结果可能使经营者产生诸多顾虑,政府部门也会担忧,甚至会想到可能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政府身上,成为政府的财政风险。

那么,如果有民企愿意牵头做这件事,组织社会资金,承担担保经营风险,会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银行会不会给予授信呢?现在看来,在那时候,这种想法对于李思聪来说,确实是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问题。拿“风险”做投资,这简直是在玩命!

虽然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想法和思考,但是李思聪还是想找朋友商量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一开始和朋友一说,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有前途,但是到了节骨眼上需要钱的时候,大家都没影了。

怎么办?要么不做了?要么坚持走下去?陶行知有首《自立歌》这样写到: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一下恒心,李思聪拿着自己2000万的资金跑去注了册,这就是后来的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对于李思聪而言,虽然在注册过程中,从工商局到银行,再从银行到工商局,来回折腾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周折,但是最后总算通过了公司注册验证,拿到了营业执照,李思聪心中的一块石头也总算落了地。

 

作业

做担保,实际上就是和风险搏斗,要么你控制风险,要么你被风险击倒。

李思聪说,在创业的过程中,生死攸关的事到现在他还没碰到过,但是困境确实遇到过。他举例提到93年中期到94年初,自己刚下海那会儿,遇到国家宏观调控,形势比较严峻,“心里有点胆怯,也想过打退堂鼓。”李思聪说,“但是又不可能回去了,觉得那样的话,会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得顶着,就那样挺过来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2005年,当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五大行业进行压缩调控,各银行也是急刹车,对很多中小企业原来已同意贷款,最后又不同意了。那时候银达的担保规模已达10多个亿了,当时李思聪特别着急,赶紧调整担保政策,挖潜力,通过上门拜访银行、走访客户、利用社会资源和银达产业链等措施,终于实现平安过渡。“包括从2007年底到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形势更严峻,银达也遇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困难,但由于我们经历过风浪,有着良好应对机制与手段,保证了银达健康和良性的发展”。李思聪略带严肃却又满带信心地说。

李思聪祖籍四川,因此和一般人相比,他多了份勇猛的劲头,多了份敢于拼搏的闯荡气概。但是,因为成长于安徽,他的性格又附着些徽商的性格特征。安徽人较之其他地方的人,性格上多内敛、多内秀,为人不喜张扬。四川人经商,与浙商有个相似之处,多“敢为天下先”,而徽州人经商,则多谨慎。但是,李思聪在经营事业的表现上,总能将两者的优势集合在自己的身上。

从李思聪在银行部门最基层工作开始,到他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创立广东银达,这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的历练,为他在担保行业内摸索出了专属于银达担保自己的一套完整操作模式——即“银达担保模式”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在这里,笔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笔者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银达倒底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的?

李思聪说,首先银达的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等为防范风险作了基本准备;其次是业务操作的前后台监控制度;再次就是借鉴银行但又优于银行的企业作风,这些的综合是银达风险控制之本。银达结合现代银行制度的优点和担保行业的特点,科学有效的进行业务操控。李思聪举例说,每评估一个新项目,银达都会采用“前后台”分离制进行评估。“前台”即项目经理负责信息采集,采写调查报告和真实性核查;“后台”即项目评审制,它则负责对“前台”工作进行评价和修订,最后出具评审意见。前者靠业绩多少来考评,而后者则依据风险控制的好坏来考评。同时,银达设置的审计部,则担负着“第三只眼”的功能;设置的风险评审委员会,担负着大额担保业务集体决策的任务。

担保工作确实是比较复杂繁琐的,社会有效需求巨大。李思聪笑着对笔者说,通过8年的发展,银达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额达120个亿,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损失控制在1.5‰。可以说,在全国担保行业,银达风险控制能力绝对是领先的。李思聪说:“管理这类从事高风险行业的公司,确实是挺辛苦的,不过我们公司始终保持着良性发展的态势。公司有职业经理人,我们会选好人,定好规矩,运用现代制度来治理,不是以人治人。”

笔者在银达集团的门户网站上,看到三个特别醒目的字:高,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信,我们一言九鼎,有诺必践!远,我们目光远大,放眼未来!如今,银达担保历经八年的飞跃式发展,在整个珠三角开设了多家分公司,而且参股成立了多家独立子公司,如江门分公司、珠海分公司、银达典当、银基拍卖、达诚投资、中盈盛达、中山银达、番禺银达、凯得担保等,很显然,银达已经具备了王者的风范,银达担保航母已经起航。

 

守业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其实在笔者看来,天下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有容易的事,除非你认真去做了。但是笔者相信,如果你有好的方法或策略,想守住自己的事业,那么应该不是问题。由此,笔者想到,银达是如何来“守业”的呢?

其实很简单,银达有自己的一套企业文化,即银达文化。

李思聪说,银达的“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要通过严谨务实的作风,创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大家互相尊重。

银达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以人为本、同舟共济、利益共享”。银达在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上,不但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还为实现他们的理想生活方式和奋斗目标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一心为员工精心打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享受“工作并生活着”的独特氛围。

李思聪比较认同这句话,他说在一定程度上看,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的言谈举止确实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文化。李思聪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底蕴和动力。银达在建设企业文化上不可谓不下工夫。比如员工过生日,公司会为他开生日party;定期组织旅游活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让员工感受到银达文化的亲和力和温暖。而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更使员工在生活上有了归属感,在事业上有了成就感,在银达内部形成了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银达历经几年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独有的“银达担保模式”,同样,不容小觑的还有“银达文化”。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银达文化也正推动集团在经营实践中不断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文化的力量推动银达的可持续发展。

在银达集团的网站上,笔者看到这样一段极具深刻含义的话:

“银达文化的灵魂:诚信经营。作为银达的一种基因,诚信已深深根植在每位员工的灵魂中,从而使银达在政府、合作伙伴、客户以及同业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诚信和认同度。”

“银达文化的核心:善待人才。银达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对人才及时进行激励,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使员工在银达有“成就感”、“家园感”。“

“银达文化的特色:尽心尽职、严谨到位。银达人具有很强的尽职服务意识和尽善尽美的思想,以尽职文化推动团队意识的建立、以质量第一的严谨工作作风促进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

“银达文化的升华:务实进取、创新求变。在银达,大至发展战略、小到业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银达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已经成为银达不断领先的原动力。”

李思聪说:“上班时间,我是比较严肃的,就是领导。工作中遇到问题,我就是个老师。对于一些关键性操作,我都要手把手的教。下班了,大家就是同事和朋友。”

不过李思聪也坦然地说,银达在总体发展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他说十全十美的企业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许是因为银达独特的模式创造了我们独特的运作优势,银达的员工在营销能力上,相对一些小型担保机构是有些欠缺的。因为平台高,在业务营销上,他们会缺乏一些主动性等。

广东银达在广东拓开了担保的先河,现在,广东已经有了500多家担保企业。不过,令李思聪自豪的是,以前从银达走出去的项目经理,到其他公司之后,现在都成了总经理、副总经理了。李思聪说:“在银达认真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其技能、操守等会高于同类企业。”归根结底,这都是银达文化与作用的深深影响。

结束采访,笔者忍不住想:李思聪手中旋转着这样独特、新颖、实用的银达文化,掌控着银达的精神脉搏,“守好”并发展好银达的“业”一定是易如反掌了。

 

畅谈篇

李思聪谈“担保”

/ 李 猛

有人给担保作了一个基本评价说,担保实际上就是一种“经营风险、增强信用”的行业。担保的出现,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贷款困难,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就业,提高其企业诚信价值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信用经济,担保实际上是信用经济的其中一种形式。对此,李思聪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信用经济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前我们是计划经济,国家通过行政性手段来实现资源配置;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商品的生产、流通完全由市场决定,信用经济是一种趋势。他举例说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信用卡比例远高于中国,现钞流通很少,现代化程度非常高,这些凭借的都是信用。李思聪说,今后,大到国家小至企业,信用将和一个国家与企业的生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培育和创造信用环境。

担保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信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出现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涉及领域、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担保这门深奥的学问,笔者是门外汉,但是通过和“担保王”李思聪的短暂交谈,他很快就以简单明了的表述,让笔者对担保这样一个独特行业有了个初步清晰的认识。

李思聪说,说白了,担保实际上就是为一方提供信用、让另一方接受,大到数亿元融资,小到几千元保函,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笔者问他,担保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李思聪笑呵呵地答道:“我们提供贷款担保,不只看他们的有形、无形资产是多少,主要是看企业的质地、经营能力、前景等,评估企业在特定时间内能否把贷款还上。”

李思聪介绍,担保的业务特点是担保机构并不是直接的出资者,真正的出资者是银行。他给担保下了一个定位:担保就是嫁接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中介。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是比较晚的,中国的信用担保最早是在当时不健全的金融体制和环境下,由政府财政率先出资试点的,目前,中国的担保机构中大多仍由政府财政出资建立,目的是为特定领域里的一些政策性目标服务。

中国市场经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获得很大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的担保业也随之而获得快速增长,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蓬勃活力的朝阳产业,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政策性的非盈利性的担保机构,在国际金融环境大变革的背景下,一个广义范围上的担保格局正在形成。

在李思聪看来,中国的担保业现状是刚刚起步,仍处于发展期,还没有到成熟期。在担保行业摸爬滚打、历练了这么多年的李思聪认为,眼下,担保业在中国的发展,其生命力不会低于30年,甚至是50年。他说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前景来看,担保业的发展将大有前途。

但是,李思聪也坦承,当下中国的担保业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他说,中国的担保业现状是参差不齐的,有好的有坏的,政府重视程度有高有低。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李思聪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点上着手:一是政府要倡导,管理要规范,这样才能使之做大做强;二是国家要出台一些办法规定、制度等,这样担保业才能百花齐放;三是对于今后从事担保行业的门槛要有设定,杜绝那些打着担保名义却不做担保的企业和个人涉入这个行业。

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以后,许多境外投资者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在中国担保业的身后开始出现了外国担保业的身影。外国资本在担保行业的现身,有没有对中国本土担保业产生影响呢?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担保王”李思聪。经过李思聪的一番分析解释,笔者打消了这个念头。

李思聪分析说,事实上,即使是中国入世后,真正进入中国从事担保的投资者并不是很多。他举例说,在成都有一家担保就是由瑞典投资的,但却是由中国人在经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外资入股参股,中国人在经营的局面呢?李思聪说,这是由于中国本土文化等方面的一些原因,以及中国担保业的发展道路与外国的成熟市场是有所不同的等原因,导致外国资本在中国担保的操作上是陌生的,外资直接在中国经营担保生存很难,比银行更难,他们前3-5年基本上是不盈利的。

中国的担保行业,从性质上看有三种,一种是“非盈利性质”的担保机构,可谓政策性担保,这种担保是政府财政出资主导的。一种是盈利性担保机构,可谓市场化运作担保,这是由企业出资经营的。最后一种就是互助性担保机构。可以想象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经济的发展,三者的命运必将有所不同,那么它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前景呢?李思聪给出了他的答案。

李思聪说,在中国,因为受国家政策控制,非盈利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他估计应该有5-10年的生命力。而中国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将信用经济提升,所以商业性的担保机构一定会在规模上、资金上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走得越来越远。至于互助性的担保机构,李思聪则并不看好,他说互助性的担保只是为了解决临时性的资金需求,特别团体内提供的有限担保服务,并非不是市场主流。

 

后记

在李思聪的带领下,银达担保未来有着怎样的蓝图规划?对于自己的成功,对于身边的财富,对于自己的学习,对于自身的休闲,李思聪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眼中“蓝图”

“客观地讲,一开始做这个担保的时候,我们就喊出了一句口号:银达要做百年老店。“老”字很重要。第二,我们一直都在做,要把银达打造成华南地区甚至全国最优秀的担保集团。第三,我们的战略投资者,要求我们不仅要成为华南地区,而且要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担保业标杆企业。”

眼中“成功”

“不能说成功了,只能说取得了一点成绩。要说原因呢?很得益于改革开放,要是没有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我是不可能下海的,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其次也与我在银行工作与学习过有一定关系,我是个勤于动脑、善于钻研的人。最后一点,就是我的性格使然,我的好胜、自信性格决定了我敢想、敢为,勤奋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工作方法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眼中“财富”

“说到财富,毕竟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商品经济,没有财富是不行的,没有财富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很难实现为社会、为员工、为亲朋作贡献。但是,财富不是我唯一追求。”

眼中“学习”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现在大学里并没有担保这个专业,国内许多的担保书籍银达都是参与者。我们的员工入职,都有专门的入职培训,即使是博士生进来也要从基础学起。我们的学习机会还是很多的,比如每次例会、项目考评分析会等,这些和我们的工作都是密切联系的,切合实际的。”

“对于我个人,现在让我静下心来看一堆书,已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我每天工作都不会低于10个小时,即使这样,每天我会看两份最重要的报纸。公司的项目评审会,对新项目考察以及与其他公司的所有合作、谈判等,都是学习机会,手边的法律文书、合同文本等,对我来说也是充电。”

眼中“休闲”

“我不会打麻将、不会打牌。闲暇之余,喜欢每周和金融圈子里的朋友打一次高尔夫;和朋友每半个月一起喝喝茶,交流一下感悟;和朋友、家人每半年一起出去旅旅游。”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