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协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协会要闻

追寻  激励  精进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10日   阅读次数:3349次  

                      詹长智[1]

200512月,首届国际徽商精英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海口徽文化研究会为组团参加此次会议作了认真的准备。研究会副会长刘笃寿、倪定华、韩定旺、汪启来,副秘书长金保铭等五位企业家确定为参会代表团的正式成员。因倪定华副会长临时有重要事务无法赴会,经向古克武会长请示,决定由我代替他出席。于是我作为替补团员客串了一次随团秘书兼摄影记者,当然,我还有义务写一篇有关此次会议的感想。

内讲团结  外求和谐  徽商文化的时代铨释

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徽商精英年会是继同年5月在合肥召开的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之后,又一次重大的徽商交流与“造势”活动。为了把“徽商”这张区域经济与文化“名片”打入北京,影响全国和国际商业社会,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由安徽省企业联合会、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领衔,安徽省政府研究中心、安徽商报等七家机构联合发起首届国际徽商精英年会,邀请200多名当代国际徽商代表齐聚北京,20051234日,依次在人民大会堂、国际饭店和安徽大厦聚会交流和开展研讨活动。“展示徽商风貌,重铸徽商精神,共谋安徽崛起大计”是本次大会的宗旨,“发扬徽商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陈锦华,全国人大常委、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安徽省副省长文海英、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会长吴昌期,著名新徽商企业家蔡文龙、严同文、秦升益,著名学者周天勇、李培林、吴克明等政、商、学和新闻界人士出席会议致辞或发表演讲。

徽商历史悠久,徽商文化源远流长。徽商文化以其独具风格的职业操守、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诚实守信的企业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徽籍商人和尊崇徽商理念的海内外商人,创造了具有普世价值理念,而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追寻徽商发展的足迹,探索徽商文化的特质和本源,对于激励新一代企业家承前启后,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新的商业文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突出的现实意义。作为会议的主要策划和操办者,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会长吴昌期先生特别强调指出,徽商精神的发扬,徽商理念的共识,是经济繁荣的前提,商业合作的基础,本次年会就是围绕传承徽商精神,弘扬徽商理念,创造现代商业文明做文章。

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在大会的致辞中说,徽商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十大商帮之一。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商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不同凡响的品质和底蕴,他们对内团结,对外诚实守信。在安徽谋求崛起的今天,发场好徽商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安徽的对外开放,塑造安徽形象,打造出一批优秀的职业企业家队伍,让新徽商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为安徽崛起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势助力。

在首届国际徽商精英(北京)年会上,唱主角的当然是企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徽商企业家或企业家团队争相展示自己的风采。其中上海海徽商的阵容尤其强大。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上海徽商企业家驰骋在上海这个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东方大都市。目前在上海安徽经济文化促进会旗下的皖籍企业家主持的企业就有200多家,其中有不少企业家已经成为名震上海产业界的领军人物。比如,有混凝土大王之称的上海宏漕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守城、有浦东船王之称的上海瑞远海运公司董事长霍桂财、有将自己的企业做到上海松江区老大的史一松。在这次首届国际徽商精英(北京)年会上,上海的徽商代表特意制作了一面“天下徽商”的旗帜,这面旗帜就像奥运会的五环旗,将跟随每年的精英年会走遍各个举办城市。

    2003年以来,每年的徽商大会以及围绕着徽商文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都倍受瞩目,不仅成为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我国商业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热点。300年前,人们总结出“无徽不成镇”的民谚,今天,如果你在谈论中国的商业历史和商业文化时不提到徽商,人们一定认为你是这个领域里地道的“老外”。总之,徽商和徽商文化在经历了百余年的衰败和沉寂之后被重新提起和受到越来越热烈的“追捧”,不能不看作是历史螺旋式发展的一种必然。明清两代,在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商业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儒而好贾,贾而崇儒。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德的结合产生了几朵如徽商文化之类的“奇葩”。但是,它们毕竟经受不住具有更高生产力基础和更高契约理念,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西方商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本土商业文化在洋务运动为启始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开放中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被人们遗忘和代替。然而,在任何一次大潮中必是泥沙俱下,精华与糟粕同存。而现实中恰恰是取糟粕易,取精华难。猪豕毫不费力可以糟粕为食,人类历尽辛劳方可一饮甘醇。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商品拜物教和海盗文化的残余,使人们误认为商品经济就是尔虞我诈,以强凌弱,巧取豪夺。只有当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了它的成熟的高级阶段,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才有可能成为商品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中国正处在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法制和规范还不完善,人们的价值标准还比较混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商业文化进行正本清源,使产生于本土的优秀的商业文化与西方建立在法治社会基础上的商业文明相结合,一定可以使当今的商业文化产生质的飞跃。徽商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代安徽人和所有认同徽商文化的企业家有责任使其发扬光大,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责尽力!

乡音乡情  如诗如画  年会是一首徽商文化的赞歌

122日,出席年会的代表陆续抵达北京,位于东长安街的国际饭店即刻成了安徽人的天下。举止庄重的政府官员,衣冠楚楚的企业家,行色匆匆的媒体记者,仪态万方的节目主持人…操着清一色的安徽方言,旧友新知,互道仰慕。仲冬的北京,天寒地冻,但是西伯利亚的寒流挡不住激情高涨的徽商。会场外,寒风刺骨;会场内,暖意融融。

[NextPage]

122日的夜晚,在古朴典雅的北京湖广会馆,熟悉的乡音,浓浓的乡情,亲切的问候,如诗如画的黄梅戏,奏响了徽商精英年会的序曲。

123的上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以“现代徽商精英,共创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首届国际徽商精英(北京)年会正式开幕,进入了年会的第一乐章。
   
在年会开幕式上,无论是多年来一直关心安徽经济建设的国家领导人和中央各部委领导,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徽商企业家代表,大家坚持的是同一个理念,表达的是同一个心声:弘扬徽商精神,创新商业文化,促进民族复兴。这是年会的主题,也是时代的旋律。
   
在本次国际徽商精英(北京)年会上,徽商这一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徽商不仅指在安徽本土创业的企业家和在国内其他地区创业的安徽籍企业家,也包括在安徽发展的外籍企业家,还包括与安徽有某种渊源,对徽商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参与徽商文化活动的企业家。比如,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先生就自认是徽商,并积极加盟国际徽商交流活动。许多在安徽创业的温州商人,既认为自己是浙商,又认为自己是徽商。保持开放性,兼收并蓄;追求先进性,提升品质,是徽商和徽商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特征。

交流、合作、发展、繁荣是首届国际徽商精英(北京)年会的宗旨;追寻、激励和精进,是新一代徽商所秉承的精神,在年会上,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企业家们聚在一起,就彼此的资源、信息、优势进行沟通,或者交流他们对徽商文化的感悟,或者传递他们对合作发展前景的信心。年会上,还进行了新徽商系列丛书的首发和徽商名录、徽商网站开通仪式。徽商与徽商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与时俱进。

123的下午,年会从人民大会堂移师国际饭店,一场以追寻历史的讨论开启了徽商精英年会的第二乐章。

   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座落在北京宣武区孙公园胡同的安徽会馆曾经是当年许多影响中国近代史的皖籍人士风云际会之处,也是多少代徽商和安徽士子的精神家园。保护和开发安徽会馆,延续和拓展当代安徽人在首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弘扬徽商文化,重振徽商士气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安徽会馆的修复成为本次年会的重要议题,各地徽商精英对修复工作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在吴昌期会长介绍了启动安徽会馆修复工程的背景后,我会刘笃寿副会长代表海南徽商首先发言响应,深圳、内蒙、上海等地徽商也纷纷表态,要为会馆修复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徽商传人、原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尚志先生关于会馆的热情发言引来阵阵掌声。

如果说,北京安徽会馆代表的是徽商群体和徽商文化的命运和一段起伏跌宕的历史故事,那么,每一位徽商精英的人生故事和创业经历同样可以折射出徽商文化的深遂与精彩。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在3日下午论坛的第二单元隆重登场。现场对话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吸引了几乎所有的与会人士。有谁可以把保龄球的木瓶做到亚洲第一?有谁可以把不起眼的仙人掌做出以亿元为单位的大买卖?有谁能够砂里淘金,改写中国铸造工业的历史?且听蔡文龙、王文银、秦升益等六位徽商为你娓娓道来。1小时的精彩对话充分展示了新徽商创新、进取的精神和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和胸襟。

激情在延续。

3日晚上主办单位在北京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的招待晚会,高炉家酒厂友情赞助。海南代表团与深圳代表团同桌共饮,把酒言欢。美酒、美女加美食,在乡友、乡音加乡情的热烈氛围中,几位会长轮番出击,掀起一阵阵高潮。

124的上午,年会进入最后一个单元。原本估计在北京安徽大厦的学术报告会和总结会会成为年会真正的“尾声”。按照当下会议的惯例,最后的单元一定是稀稀拉拉的听众加上无精打采的表情。然而,这次年会“破例”了,不仅没有人离会,而且中途还有不少人加入,与会者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奏出了年会圆满的第三乐章。

李培林教授的学术报告,绩溪县委副书记的演讲引发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吴昌期会长的闭幕祝辞更是引起了与会企业家的强烈共鸣。吴会长说,我相信现代徽商一定会继承历史徽商的辉煌业绩和优秀文化,成为具有徽派特色的现代商人。吴会长把现代徽商的特色概括成“三种人,一颗星”。“三种人”就是当代最精明的商人,有造诣的文人,有爱心的善人;一颗星不是歌星,也不是影视明星,是长寿的寿星。吴会长铨释道,因为具有以上三种品质的人实质上就是一个好人,好人一生平安,祝愿天下徽商兴旺发达,徽商企业家健康长寿!

首届徽商精英年会在北京安徽大厦多功能厅落下帷幕,但是人们的热情没有丝毫的减退,中午的告别餐会更是座无虚席,人人兴致高昂。吴昌期会长目睹此情此景,无限感慨地说,徽商年会所呈现出来的热烈气氛正好可以折射出徽商文化的感召力和内聚力,也预示着安徽的重新崛起指日可待。正如文海英副省长所说,历史上的徽商是安徽的骄傲,标志着曾经的辉煌,今天的徽商是安徽的希望,也必将在安徽的奋力崛起中再创辉煌。

[NextPage]

江淮大地  风云际会  一次感觉全新的故乡之旅

为了亲身感受近年来徽商文化的兴起给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我沿着20年前北上求学的路线,开始了一次从北京到家乡的“体验之旅”。

会议结束的当天,我乘坐T74次特快列车从北京赶往合肥。晚上9点多出发,第二天早上7点刚过就到达目的地,真正感受到“夕发朝至”的便捷和惬意:既节省了时间,又免除了旅途劳顿之苦。回忆当年往返于北京与合肥,最令人发怵的就是交通问题。在地理位置上,安徽属于中部腹地,远离交通干线,京—沪、京—广两条交通运输大动脉或与安徽擦边而过,或干脆远离安徽,省会合肥成了铁路交通线的盲肠支线,省内大多数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与铁路无缘。铁路交通是工业革命的发动机和催化剂,交通不便,必然产业不兴。自晚清以至民国,再到新中国,交通闭塞是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想必也是后来徽商衰落的一大“症结”。此一状况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略有改观。新的京—九线经过安徽北部,增加了合肥到九江的支线,加上原来的皖赣线,在全省境内基本形成了联接两条纵向交通干线的网状铁路交通结构。

给我带来惊喜的还有公路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回到合肥的第二日,一位老朋友派车把我送回太湖。汽车开上高速公路之后短短两个小时,言谈之间,已进县城。过去这段路程需要足足6个小时!由于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已经形成以合肥为中心,与周边中心城市武汉、九江、南京、徐州以及省内主要城市安庆、芜湖、铜陵、马鞍山的半日“交通圈”,以及以合肥为中心,联接周边卫星城市六安、巢湖、蚌埠、淮南的“一小时”交通圈。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安徽实施“借沪出海”的“东向发展”战略创造了基础和前提条件。

然而,最让我感到振奋的还是家乡人的精神面貌。不好称作“少小离家”,也该说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这次从合肥经太湖县城到老家百里镇团岭村,沿途与故交旧友相聚,也抽空去拜访求学时代的老师、亲戚长辈和地方领导。所到之处,大家更多谈论的是家乡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期许。脸上多了笑容,言语中提高了“含金量”。而过去每次返乡,见到大家聚到一起的时候,总是少不了骂干部,发牢骚,人人表现愁苦状。再看看农民的生活,不仅穿着打扮越来越城市化,而且到处可见“小洋楼”,甚至出现了“仿欧”城堡式建筑。青山绿水之间,红墙绿瓦若隐若现。看得出来,党的富民政策,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目标,等等,已经不再是说说而已。此番情景,我若是个诗人,或者冒充个诗人,也该来半句“换了人间”!

此次返乡,还有几件事与徽文化或者徽商文化有些关联,值得说说。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依次记之。

第一件。在北京年会上初识冯纪福教授,结下一段缘。教授是一位商业经济教授和油茶经济专家。我生长在大别山区,自然对油茶有所了解。加上我与教授还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安徽省林业厅副厅长赵波同志,他正主管林业经济工作。于是我们在互道过“相见恨晚”之后,立刻开始谋划在我的家乡搞一个油茶种植加工基地。此事将来成不成还很难说,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油茶基地成了我们俩人,加上我老家县、乡(镇)两级领导的“焦点话题”。

第二件。在合肥停留期间,顺便向社科界的同行请教安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主要思路。现择而要之作一介绍,与关心家乡发展的同志们分享。

长期以来,安徽属于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塌陷带”,是典型的“无超大型城市,无巨大型企业,无著名品牌产品”的“三无地区”。即使在中部地区也属于落后省份。每当说起安徽的经济建设,外省人摇头,本省人抬不起头。

历史常常在不经意间峰回路转。中共十六大之后,安徽和安徽人悄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进入了区域经济的主流阵营。“十五”期间,安徽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GDP连续突破4000亿和5000亿大关,2005年已接近6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050美元,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是安徽借力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振兴产业经济的关键时期。安徽“十一五”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向,一个目标”。“三个转向”:第一,从强调自成体系转向“东向发展”的开放战略(具体表述为:交通东连、商品东进、能源东送、劳务东输、产业东接、投资东引、游客东来、服务东借),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第二,从坚守农业立省转向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着力把沿江城市群和工业经济带打造成安徽崛起的脊梁第三,从简单引进品牌合作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推进经济持续发展。说到自主创新,奇瑞汽车就是一个典型。它不仅依靠自主创新,打开了发动机的大门,使国产轿车有一颗真正的“中国芯”,而且依靠自主创新,驶出了国门。2005年底,合肥已经确定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一个目标”就是2010年实现GDP超万亿元,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以我的观察和判断,安徽未来的前景大可乐观。一个地方的振兴,最好的迹象,最大的希望,莫过于人气的兴旺。重视文化教育是安徽的传统,读书风气之炽烈,只能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可惜当年安徽时运不济,多少人学成之后都远走他乡。“安徽人走出去是条龙,回到家乡就成了一条虫”,这是大学生毕业时经常相互提醒的一句话。长期以来,安徽是人才流失的“重灾区”。然而,辩证法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有条件地转化。于今的时代不同了,安徽有“领袖之乡”、“文化之乡”、“徽商之乡”等许多金字招牌和闪光的“名片”,再加上民间所言,于今的安徽是“两条金龙,一座金山”(省委书记郭金龙、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省长王金山),安徽有了一批有水平,有魄力的领导干部,安徽的起飞在即。与此同时,那些过去流失的人才正好也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练成了小有成就的徽商,这个庞大的徽商群体将为本土的经济振兴助力。徽商助安徽发展,安徽为徽商撑腰。交流合作,互创双赢。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外放人才”政策的成功预示着安徽的人才与投资的“井喷”现象和“飞跃式”发展足可期待。本次国际徽商精英年会不正做的这篇大文章吗!

[NextPage]

第三件。拜谒赵朴初先生树葬地,凴吊同乡先贤。

赵朴初先生先祖赵文楷,清嘉庆元年恩科状元,出生地太湖县广宁乡(现望天乡)。赵状元官阶不高,但文采很高。曾出任驻琉球大使,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著作。从此赵家文脉鼎盛,直系连续四代翰林,史载海内唯此一家。由于敝乡离赵状元出生地不过二十华里,从小没少听说过贤母孝子,刻苦攻读的故事。自赵文楷金榜题名,赵家即成为安庆第一望族,至朴初先生姑祖母,联姻李鸿章,家族的政治影响力达到高峰。此时赵家已在安庆市建有规模宏大的“世太史第”。辛亥革命期间,为避战乱,回迁祖居地太湖县,在寺前河另建状元府第。赵朴初先生1907年出生在安庆的世太史第,不满四岁时随母迁回太湖,直到1921年往上海求学,在寺前河状元府生活了整整十年。

赵朴初先生热爱祖国,心系家乡。19909月,在他阔别家乡70年后重返太湖,进行了一次“报恩播福之旅”。先生对家乡的款款深情令人动容。晚年的朴老,无时不在思念家乡,并且以各种方式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为家乡捐赠和经手筹措的善款累计上千万元,他给家乡带来的精神财富更难以估量。“问余生还有多少光热,报我乡邦。”(《自度曲·书赠太湖县人民政府》),赵朴初先生知恩图报,大德无量。他既是佛的化身,也是徽文化的典范。2000521赵朴初先生在北京逝世,走完了探索真理,维护和平;弘扬佛法,造福众生;追求艺术,创造文明的多彩多姿,波澜壮阔的一生。200410月,家乡人民迎回他的部份遗骨进行了隆重的树葬仪式。这次我特地赶往寺前河拜谒朴老的树葬地,凴吊这位家乡人民世代引为骄傲的先贤。到达县里时,承蒙县政协主席王中华先生和县委副书记张翼同志的热情招待。王中华主席在朴老1990年回家乡时担任寺前区区长,后与朴老及夫人陈邦织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更是朴老灵骨归乡树葬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写有大量纪念朴老的文章与著作。去寺前河时又有我的学长、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朱发寿兄的陪同和指导,使我对朴老的一生,朴老与家乡,朴老与佛教,朴老与徽文化,朴老与世界和平及慈善事业,等等有了更多的领悟与了解,更增加了我对朴老的崇敬和亲切感。人们经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安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这当然不是偶然。安徽作为人口南北迁移的中转站和不同文化交汇之地,必然兼收并蓄,咀英吐华,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当文化积累到一定的丰度和高度,其所产生的影响力肯定难以估量。

第四件事虽然也与文化活动有关,但因完全是家里的私事,为了节省篇幅,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如果这篇文章在未来的某年能收入个人的文集,可以补写这一段。此处埋下伏笔。

不忘故土  建新家园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