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官网!

宏观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一季度阜阳市经济形势分析 经济开局又好又快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08日   阅读次数:829次  
今年以来,阜阳市经济延续连续三年较快增长的态势,开局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一、快体现在多项指标增长速度创近年新高。

  一是宏观经济位次前移。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9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1%。其中,一产18.2亿元,增长0.6%;二产30.4亿元,增长17.4%;三产43.2亿元,增长13.8%。非农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比2006年全年快2.2个百分点。GDP总量居全省第5位,同比提升1位,增速居全省第8位,比2006年提升1位。

  二是工业速度创新高。

  一季度,全部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总量、速度都是2004年以来首季中最高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同比增长22.5%,加快3.4个百分点,比全省一季度快3个百分点,是15个月以来的最高速度。

  规模工业呈现重工业加速,股份制、“三资企业”齐头并进,电力、煤炭工业各领风骚,新建企业、大中型企业独树一帜的格局。一季度,重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30%,比上年同期加快7.1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12.5%。国有、股份制、“三资企业”依次增长14.2%、17.6%、186.9%, “三资企业”加快15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5.4%,采掘业增长34.8%,分别加快68.5和22.2个百分点;其中,华润电厂与刘庄煤矿分别完成产值4.8和2.2亿元,分别增长10.3倍和1.5倍。今年首季新增的44家规模企业(16家新建企业,28家成长型企业)一季度完成工业产值2.2亿元,现价增长1.5倍;35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增长28%,占规模工业的80.3%。

  三是三产速度破纪录。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8%,比上年同期加快1.1个百分点,是2004年以来连续13个季度中的最快速度。内外贸易、房地产和服务业都是三产发展的亮点。

  内外贸易快速升温。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提高3个百分点,是200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市的零售额增长18.1%,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县的零售额增长12.6%,加快1.8个百分点;县以下增长14.1%,加快2.9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增长22.5%,加快9个百分点。前两个月,进出口总额达到2115万元,增长45.1%,其中出口增长1倍,增速刷新2004年以来的新纪录。

  房地产业再创新高。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完成增加值2亿元,同比增长27%;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亿元,增长115.5%;商品房新开工面积63.1万平方米,增加34.4万平方米,增长119.9%;商品房销售面积33.6万平方米,增加15.4万平方米,增长84.2%;不动产销售税增长89.5%。绝大多数指标均为2004年以来季度之首。

  经营性服务业持续走高。一季度,商务旅游、文化娱乐等经营性服务业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41.3%,与之相关的营业税增长47.4%,创造了2004年以来的最高速度。

  四是政府财力攀新高。

  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11.4亿元,增长33.8%,增幅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增长27.3%,其中,税收收入4.1亿元,增长47.8%。全市财政支出11.2亿元,增长17.8%。

  二、好体现在结构改善,效益增加,和谐发展。

  一是结构改善。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一季度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8:33.1:47.4,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略有上升。

  增长结构继续改善。一季度GDP增长的12.1个百分点中,二产拉动5.5个百分点,三产拉动6.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98.9%,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提高24.2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中,三次产业比2.1:73.1:24.4。农业得到明显加强,二、三产业更趋合理。

  收入结构趋于科学。一季度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比1.19:1,优于全国1.28:1的同期水平,也是1998年以来的第二个较为理想的水平。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一季度,休闲享乐型消费比重占26.4%,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类值中,体育、娱乐用品同比增长55.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增长70.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40.7%,汽车增长1.4倍。

  二是效益增加。

  宏观效益持续提高。一季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是2004年以来一季度中最高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最好水平。

  微观效益继续改善。一季度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7.1%,比全省提高0.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电耗系数0.9,继续呈下降态势。前两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3.3%,同比提升36.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实现利税7.1亿元,增长61.4%,实现利润3.2亿元,增长64.3%;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0962元/人,增长28.0%。重点商业企业利润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是和谐发展。

  第一是宏观经济与居民收支实现同步增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一季度,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2元,同比增长14.8%,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1990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83元,增长12.4%,提高3.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455元,增长11.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8亿元,比上年末净增49.5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69.3亿元,同比增长18.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06元,同比净增480元,增长15.5%。与12.1%的GDP增长速度相比,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储蓄增长、消费增长三个同步。

  第二是政府财力增长超越了宏观经济增长,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

  一季度非农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长1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2%,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则达到33.8%。扣除不可比因素,财政收入增长仍然超越了宏观经济增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均衡。

  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午季农业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较大。三是县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季度,八个县市区中,GDP增幅最高的达到17.5%,最低的只有6.6%。四是投资增长低迷,持续发展压力较大。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下降11.5%;而全国同期增长23.7%,中部地区增长35.8%,安徽省增长56.5%。五是物价涨幅过快,通胀压力增大。今年前三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涨3.3%、3.4%、4.6%,一季度累计上涨3.8%,涨幅超过3%的控价警界线。而全国一季度涨幅为2.7%,全省为3.0 %。六是银行存差继续放大。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7.6亿元,比年初增加61.0亿元,贷款余额263.9亿元,比年初减少6.7亿元,存差比去年同期扩大68亿元。

  下一步,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继续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有效加强银企对接,更加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网页建议使用内核为 IE9及IE9 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技术支持:政维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