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5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会议上,“祁香”牌祁门红茶被农业部作为红茶类唯一“国礼茶”馈赠与会嘉宾。
5月16日,祁门县有关方面携手深圳市某顾问机构,成立祁门红茶发展公司,倾力塑造“一顶天红”这一红茶高端品牌。
5月18日,徽商大会上,祁门县与深圳市两地企业签下一张3亿元的 “祁红”合作大单。
已经过去的5月,对有百年历史的祁红来说,无疑是个生机勃发的 “红五月”。不论是当选“国礼茶”,还是3亿元的大单,无不承载着祁门红茶重振雄风的光荣与梦想。
然而,在这光荣与梦想的背后,祁门红茶曾经历过一场来自市场的、决定生存与消亡的严峻挑战——
祁红沦为“夕阳红”
祁门红茶一直是安徽茶叶乃至中国红茶的骄傲:
外形条索紧秀,色泽乌润,金毫毕现,味醇甘厚,因而与宜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
凡此种种,凝成祁红 “茶叶英豪”、“群芳最”之美誉。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上世纪30年代到我国茶叶市场放开之初,祁红一直是我国红茶出口创汇的主力军,其出口量曾占全国红茶输出总量的四分之一。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国际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祁红开始走下坡路:产量和外销量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资料显示,2004年,祁红产量由高峰时的3000多吨锐减至不足千吨,输出量不足全国红茶输出量的1%,从而跌入历史最低谷。
“放眼2000年前后的国内红茶市场,几乎找不到祁红的踪影,高端祁红产品更是凤毛麟角。”黄山市一位老茶商回忆说。
“‘群芳最’沦为了‘夕阳红’!”当年面对祁红的衰落,祁门县的茶商们如此感慨。
痛苦反思查症结
与祁红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不产红茶的英国加工出了风靡全球的“立顿”红茶。
祁红,怎么了?祁门人陷入沉思。
祁红的窘境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一场名为“我为祁红发展献一计”的大讨论在祁门县乃至黄山市持续展开。“祁红为什么不红、要不要红、能不能红、怎样才能红”等问题成为焦点话题。
痛定思痛,祁门人逐渐洞察出问题的某些症结:
——固守传统,阻碍了创新的脚步。市场经济求新求异,而长期以来,祁红只注重保持其产品的传统品质,而放缓了对新产品的研制开发速度,致使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引领市场的时尚元素。
——落后的营销方式,遏制了市场祁红一直以外销为主,虽然1998年“祁红”产地获得自营出口权,但出口业务一直依赖口岸代理方式和外地茶商。“祁红”主产地在祁门,但注册商标在上海口岸手里。
——各自为政,原产地价值难以凸显。在祁门县,生产经营红茶的龙头企业偏少,多的是实力较弱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在品牌、商标、价格、质量上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进而无从发挥“祁红”的原产地价值。
重振雄风靠创新
“茶叶红,财政红。”作为支柱产业,祁红的兴衰关乎祁门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找准了祁红“不红”症结的祁门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拯救祁红行动。
着力提升祁红品质。要创一流品牌首先要有一流品质支撑。去年,祁门县投资1360万元,建设全省唯一的农业部安徽省茶树育种中心,为祁红茶树改良提供科研支持。为从源头上控制茶园污染,县政府连续几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生态茶业富民工程,重点扶持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经营大户。目前,全县境内16万亩茶园已经全部通过无公害论证。
加大品牌创新力度。近年来,祁门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祁红振兴”计划,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祁红品牌创新的着力点,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红茶企业开发新品种、创立新品牌。仅2006年至2007年间,祁门华茗园茶叶公司和祁门香茶叶公司开发的“祁门龙袍”和“祁香”牌祁门红茶就先后获得国际名茶评选金奖、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实施高端营销策略。去年,祁门县开始集中科技、优质鲜叶及财力,主攻创立并力挺顶尖品牌“一顶天红”。如今,行驶在珠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上,“看黄山风光,喝祁门红茶”的广告牌夺人眼球;翻开全国性报刊杂志,经常可以欣赏到散发着时代气息的“祁红”形象广告。在强大的品牌战略下,长期为高品质低价格所困扰的祁红逐渐突破价格瓶颈。顶尖品牌“一顶天红”,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卖到每公斤5000元-10000元。
近年来,祁门县还借助举办黄山国际祁门红茶节,建立祁红历史文化展览馆等平台,建设祁红超市,集中宣传祁门红茶,彰显祁红的文化魅力,深度挖掘祁红的文化内涵。
大变革必然带来大发展。目前,祁门全县红茶企业已发展到140多家,红茶精制企业由原来的8家发展到20多家,红茶品牌达20多个;红茶年产量逾3000吨,已接近祁红鼎盛时期的产量;高端红茶年产量达到总产量的12%以上,比鼎盛时期高出两倍;按可比价计算,全县红茶年总产值比鼎盛时期增长近一倍。
祁红终于重振昔日雄风
上一条:国家防总要求确保淮河防洪安全
下一条:全省人防指挥通信技术比武在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