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关键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1、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同步提高。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一产增长4.5%,二产增长20.7%,三产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1:52.1:33.8。完成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063.8亿元,增长33%,增幅比全国高11.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9.4亿元,增长33%,增幅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总量和增幅均居中部第2位。
2、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虽然极端异常天气对我省农业生产不利,但各项应对措施及时、有效,农业生产仍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924.6万亩,比上年增加16.2万亩;粮食产量616.1亿斤, 比上年增产2.1亿斤,连续5年增产,再创历史新高。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515万吨,水产品产量193.3万吨,分别增长3.2%和5.5%。
3、工业生产增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1.9亿元,增长23.6%,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7.9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最好水平。37个大行业生产全部增长,增幅超过20%的有30个。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和31%,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4和7.4个百分点。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全年获得授权专利1.6万件,增幅居全国首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23.3亿元,增长27.4%,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565.5亿元,增长51.5%,提高26.7个百分点。
在生产较快增长的同时,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43.1亿元,增长62.7%,增幅比上年高12.6个百分点。37个行业中有36个实现利润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0.1,再创历史新高。
4、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49.4亿元,增长33.6%,增幅连续6年保持在30%以上。投资结构继续优化,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49.5%,比全部投资高15.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7512.9亿元,增长45.9%,占总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8.1%提高到63.4%。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1.5亿元,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城乡市场较为均衡,分别增长19.3%和19.1%。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商品销售较快增长,汽车零售额增长47.5%,金银珠宝增长3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42.7%,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8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涨幅比全国低0.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增长54.8%,增幅比全国高2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39.7%,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进口增长74.6%,比全国高35.9个百分点。与2008年相比,三者增幅分别为18.8%、9.4%和30.6%。
5、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加快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实施方案,出台了“40条”支持政策,印发了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开展了大规模宣传推介,与17个国家部委达成合作共建协议,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江北、江南两个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示范区的组织架构、政策体系和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在示范区建设带动下,外来投资抢滩效应开始显现,全年到位省外资金6863.7亿元、增长47.9%,到位外商直接投资50.1亿美元、增长29.1%,比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其中示范区到位省外资金和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分别达到72.5%和72.7%。
6、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全力推进节能减排攻坚,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关停小火电机组25万千瓦。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组织大机组替代小机组发电92.6亿千瓦时,节约标煤68.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万吨。新开工建设25个污水处理厂、18个垃圾处理场。积极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了483个重点减排项目。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6%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2%,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控制和消化了当年的新增量。
7、区域发展趋于协调。皖江示范区九市(不含金安区、舒城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3.8%、34.5%和19.4%,比全省高0.2、0.9和0.2个百分点。皖北发展步伐加快,阜阳、亳州、宿州、淮南、淮北和蚌埠六市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6.8%和36%,比全省高3.2和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增幅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8、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1453.6亿元,增长23.3%,增幅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新增贷款2163.6亿元,剔除票据融资因素,新增贷款规模高于上年水平。直接融资再创新高,8家企业发行113亿元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居全国前列;7家公司首发上市,11家公司再融资,股票市场融资额171.3亿元;发行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216亿元。直接融资总额500.3亿元,比上年增加103.3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取得突破,芜湖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获得国家批准,首批募集的50亿元资金已经落实。
9、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增长17.3%,提高10.1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78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68.7亿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69.5、384和1529.4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9.4万人,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97%;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20.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保障,实施棚户区改造22.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4.3万户。
从全年发展情况看,全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向好的势头得到巩固,正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运行轨道。2010年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十二五”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发改综合)
下一条:1-11月份安徽省投资突破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