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一批全国、全省创建工作先进市、县和单位不断涌现,合肥、淮北等城市先后跻身“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62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88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黄山风景区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殊荣。精神文明建设构筑新时代精神大厦,提升公民素质,改变城乡面貌,为全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构筑时代精神大厦
“巍巍中华,礼义之邦。欣逢盛世,建设小康。弘扬美德,开来继往。知荣明耻,时代新章……”继《中华三德歌》、《公民道德歌》之后,《中华荣辱歌》又在江淮大地广为传唱。为在全社会范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省委、省政府作出专项部署,各地竞相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公民道德,重在建设,贵在养成。各地各部门通过新闻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20字基本道德规范,使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充分利用纪念日、节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整个社会日益成为爱心大家园。
李庆、曹发贵、蔡玉昊、刘瑞莲、周世友、汪来九……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新时代道德水准的标杆,感动着人们,也鼓舞着人们。全省范围的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已评选四届,月评精神文明十佳事迹活动也开展多年,典型示范,正气弘扬,文明之风劲吹江淮。
占全省1/4人口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精神大厦的希望所系。我省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多方联动,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纯净天空。“童心大舞台”走乡村、进社区,带动千万颗童心飞扬;三里街“快乐儿童俱乐部”等一批典型涌现;建设示范社区(乡镇)、示范学校、示范家庭的“百千万工程”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一体。
塑造城乡新风新貌
无数安徽游子回乡后都发出感叹:这几年,家乡面貌变化太快了!小区越来越漂亮,街道越来越整洁,城市越来越繁荣,人们越活越精神!近年来,全省公民素质、城市面貌、人居环境都发生显著变化。
2005年,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首次开评,在我省各地掀起争先进位的高潮。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文明创建的内涵已拓展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
全国文明城市推荐工作,采用实地暗访、入户调查、群众评议等办法,保证推荐工作公平公正。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县考评有了新的测评标准,细化、量化了考核指标,取消明查,全部暗访,不扰民、不惊官,所有参评人员签订承诺书。
“抓合肥带全省,抓全省促合肥”,省会合肥的十年创建,市容市貌发生巨变。市长向全市人民作了5次公开承诺,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去年下半年,“大拆违”以惊人的气魄推进,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000多万平方米。今年2月,合肥市又向“四乱”顽疾开刀。长期的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使合肥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05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达90.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0.11%%。
在合肥的影响和带动下,淮北、铜陵、马鞍山、芜湖、黄山等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青山绿水,再现江淮。
街头市民讲述了对文明创建的感受:出门道路平整了,生活环境美化了,不文明行为减少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对文明创建,咱是发自内心地叫好!
绽开灿烂文明之花
文明城市、行业、村镇、单位、社区建设,区域连片创建等,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覆盖全省,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效能建设的“自我革命风暴”,使全省文明行业建设大幅推进。全省集中向社会公布了45个行业部门解决49个行风问题的计划,督促各部门整改提高。“政风行风热线”形成双向互动,“万人评行风”活动请群众当裁判。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信用农户等创建活动。铜陵、巢湖等地开展文明单位与村镇共建活动,淮北、淮南开展矿镇共建活动,池州市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全省的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新成效,去年以来已建卫生厕所20多万座。
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建设成为城市创建的有效载体。我省已进行两届省级文明社区评比,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培育了一批特色社区。创建工作重心下移,渗透到社会,渗透到家庭。
一路风景如画、物华天宝的“八百里皖江文明长廊”,使连片创建活动取得突破。长江流经六市及12个沿江县市,将努力建成经济发展、环境良好、和谐安定的现代文明长廊。沿江各地城乡联动,在八百里皖江掀起波澜壮阔的文明创建高潮。
下一条:皖台农业合作成果亮相厦门